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血与火的战场之外,抗战文化史是中国抗战史中不可或缺的维度,展现了民族精神在至暗时刻的光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江津区融媒体中心将重磅推出“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全媒体系列报道。首次以报纸广播专题、微信文图、创意短视频、微纪录片等形式,全景式展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与重庆沙磁文化区、成都金牛文化区、重庆北碚文化区齐名的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全貌。
津沙文化区:
抗战历史重要载体
大江要津,人文厚重。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扼长江重庆段上游水陆咽喉要道的江津县及所属的白沙镇成为重要的疏散区和迁建区,安置大量西迁的学校和文化机构。江津境内一时群英荟萃,成为抗战大后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援战中心。重庆《新蜀报》开辟“津沙”专版,“津沙文化”因此形成并被社会广泛接受。
展开剩余61%地方历史微观视角是理解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维度。津沙文化区的主题是教育和文化,记忆的场所构成了民族认同的基石,是抗战记忆的重要载体。津沙文化区汇聚了来自沦陷区的名校菁华、文化精英与珍贵典籍,各界人士在津沙文化区的工作和活动体现“弦歌不辍”的坚守,学界巨擘们在津沙文化区的著述、讲学与风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且强大的抵抗。
更重要的是,津沙文化区所体现的文化坚守与知识传承,为当下教育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文化的根脉与创新的活力不可或缺。
全媒体报道:
地方叙事与国家记忆共鸣
本次系列报道,得到了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白沙镇等地,以及江津区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研究津沙文化区专家钟治德老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钟治德老师多次亲监现场考证,对报道组不吝赐教,并慷慨地为本次报道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文史资料,其深入考证之严谨、治学精神之缜密、笔耕不辍之勤奋,为所有参加报道的人员上了深刻一课。
对抗战时期津沙文化区的宣传,是地方叙事与国家记忆的共鸣。通过全媒体手段、数字赋能,再现津沙文化区的中流砥柱、文枢星辉、遗珍年轮……将带领我们共同走进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文化坚守与抗争精神的壮阔画卷!
津沙文化区的抗战记忆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其遗址遗存将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其历史经验与精神财富,必将持续为涵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地方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发出更加深沉的共鸣!
8月1日起
《江津报》每周一、三、五
将推出整版报道
江津广播电台FM98.7
相关节目欢迎收听
发布于:北京市景盛配资-10倍杠杆平台-线下股票配资-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